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的寶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fā)展歷程。時?;赝哌^的路,體會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是黨員干部乃至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需求,也是我們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的必要一環(huán)。
近日,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推出了歷史研究力作——《以史為鑒:中華文明的演進與選擇》,聚集了國內相關歷史研究領域頂尖學者的多年研究成果。此書面向廣大黨員干部和普通讀者,以中華文明的演進和發(fā)展為主軸,抓綱舉目,從中華文明五千年不斷裂的考古探源和嚴謹論證,到古代國家治理和反腐實踐的現代啟示,再到近代“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以來清朝統治的注定滅亡,以及辛亥革命爆發(fā)和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必然選擇,最終,回歸到以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幫助讀者讀懂、讀通、讀透中華文明的厚重歷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題中之義。
會聚歷史研究名家,縱論五千年中華文明史
歷史研究并不僅僅是史學工作者的事業(yè),更是人民的事業(yè)、黨和國家的事業(yè)。“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對歷史的正確認識,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哲學社會科學的水準,標志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認識高度,也反映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成熟度。本書會聚了當前史學研究領域的一批有分量的名家大家,他們有的專注古代史研究、有的聚焦近代史研究、有的擅長從歷史視角解讀當下問題,金沖及、孫正聿、劉慶柱、卜憲群、韓毓海等大咖云集,讓這本書熠熠生輝。
本書雖然篇目不多,但高屋建瓴的清晰勾勒出中華文明演進至今的總體輪廓。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劉慶柱的《五千年不斷裂的中華文明》指出,“中華文明五千年不斷裂”的主要成因是5000年來華夏族群對中華文明的認同,并在其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由這種認同形成中華“核心文化基因”?!爸腥A文明五千年”之“不斷裂”的發(fā)展是“不變”的,“不變”的是其核心理念“中”與“中和”;至于其形式也在隨著時代發(fā)展而變化,但是這種“變化”是“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國家認同”的強化。此文對五千年的文明史,做出了總體性的闡釋,宏闊簡明,值得一遍又一遍品讀。
知古鑒今,闡述古代治國理政智慧的當代啟示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fā)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歷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長、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卜憲群的《中國封建社會國家治理及現代啟示》認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運用杰出的智慧,順應社會發(fā)展需要,創(chuàng)造了先秦奴隸制國家和秦漢至明清的封建制國家兩大治理制度體系。在我國先秦奴隸制時代,主要采用宗法血緣等級分封制的禮制思想來實施國家治理;在我國秦漢至明清的封建制時代,主要采用中央集權郡縣制的德法相依思想來實施國家治理。并在此文中系統闡釋“大一統”與“要在中央”的一元行政思想與措施、“民惟邦本”思想與政策措施、由禮治思想向德法相依思想的轉變三個重大問題,深刻總結了我國古代的治國理政啟示。卜憲群在本書的《我國歷史上的腐敗與反腐敗》一文在系統梳理我國歷史上腐敗與反腐敗的基本情況的基礎上,總結出五條反腐敗的啟示:要看到腐敗的長期性與復雜性、要堅持德法相依、要獎懲并舉、要集中打擊與制度建設相結合、要進一步健全完善當前反腐倡廉制度體制。
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fā)展而來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
知史愛黨,闡釋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性
歷史事件有其偶然性,然而歷史演進的趨勢往往早已在眾多歷史事件中呈現出必然性。中國共產黨走上我國近現代史的舞臺,乃至成為中國的最高政治力量,正是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中共黨史和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專家、中國史學會原會長金沖及的《清朝統治集團的最后十年》全面細致地描摹了清朝最后十年的政治風云變幻,清朝統治集團的狀況、深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清朝政府的預備立憲、清朝統治集團的覆滅在文中血肉豐滿地呈現出來。此文末尾總結,統治中國268年的清王朝覆滅了。這個統治集團已經腐爛得無藥可救。當歷史走到這一步時,它的覆滅是必然的,誰也挽救不了。
金沖及在本書另一篇《從辛亥革命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一文中對于辛亥革命的意義給出中肯評價: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把原有的反動統治秩序打亂了;辛亥革命把歷來被奉若神明的君主專制制度一舉推翻,建立起共和政體;辛亥革命也使中國人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同時總結出辛亥革命的三個根本弱點: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缺乏深厚的群眾基礎;缺乏核心領導力量。作者深入分析道,只有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才在中國破天荒第一次出現了有著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能夠發(fā)動并依靠最廣大民眾(特別是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下層工農群眾)齊心奮斗,并且形成由民眾中有著共同理想和嚴格紀律的先進分子為核心所組成的政治力量。通過比較研究,作者認為,中國共產黨正是在吸取辛亥革命失敗教訓并加以克服和改變的基礎上跨出全新步伐的。我們要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yè)的來龍去脈,汲取歷史經驗,正確認識黨情、國情,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
樹立正確歷史觀,在總結歷史中走好前路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光耀世界。我們需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在大歷史觀的視角下,看待我國歷史。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導韓毓海在《建立良好的歷史觀》中深刻指出,如果沒有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中華文明的延續(xù)性就談不上,離開了中國共產黨的勝利,我們就沒有資格談什么“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治理之關鍵在于組織基層,基層的治理之道,就是共產黨所發(fā)明的“群眾路線”,一切來自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面對復雜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學通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評價觀,才能看清復雜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韓毓海在《把學問寫在中國大地上》一文中高度評價冀朝鼎的《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qū)與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深入分析冀朝鼎提出的“基本經濟區(qū)”概念,認為這本小書高就高在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點,去研究中國歷史。大黨大國,應該有大學問。我們今天做學問,就要面向中國實際,解決現實問題,做真學問、大學問,把馬克思主義寫在中國大地上。
哲學學者、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孫正聿在《從大歷史觀看中國式現代化》一文中認為,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國外現代化發(fā)展的翻版,而是“走自己的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探索和闡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最為重要的是以“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大歷史觀”為出發(fā)點,從改變“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歷史境遇和奮斗歷程看中國式現代化,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和現實基礎看中國式現代化,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chuàng)新實踐和理論創(chuàng)造看中國式現代化,從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世界意義和人類未來看中國式現代化。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歷史記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敗,重視、研究、借鑒歷史,了解歷史上治亂興衰規(guī)律,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chuàng)明天的啟示。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獨特寶貴財富,我們要時?;仡櫋r常品味,在不斷汲取歷史智慧的基礎上,更好走好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