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任何時代、任何社會環(huán)境中,處于成長期的青少年群體都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沒有問題的青少年是不存在的,沒有問題的時代和社會也是不可能的。小說昭示我們,隨著現(xiàn)代社會高速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加快,社會不健康因素與日俱增,樹欲靜而風不止,風生于地而起于青萍之末。社會上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能引起蝴蝶效應,都能引起青少年情緒的響應。對此,長篇小說《風中的梔子樹》給予了具體描述。小說揭示錢雯麗、史匡胤、唐曉慧、徐令儀、蔡漫君、呂迪、陶然等引起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情感與心理問題,描述特區(qū)富二代問題少年在青春成長中的煩惱苦悶與心理嬗變,讓讀者在扼腕感嘆之余產(chǎn)生對此問題的反思。這一點,在小說賴以依托和表現(xiàn)的沿海經(jīng)濟特區(qū)的表現(xiàn)尤為突出,已然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xiàn)象。作者結合自身的工作生活實際及其相關體驗,揉進了耳聞目睹的一些大學生輕率放棄生命的驚心動魄事件以及日常生活的那些也許一般人習焉不察的點點滴滴,以長篇小說的形式反映和再現(xiàn)所有這些青少年學生成長中的問題、矛盾和糾結,不僅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也有著明顯的社會學和教育學價值。
在長篇小說《風中的梔子樹》中,兩位作者敏感地抓住新世紀校園與社會、與時代、與世界、與宇宙的聯(lián)系,抓住沿海城市出現(xiàn)的青少年成長問題,揉進創(chuàng)作主體自我的思考,力圖給文學小說以“有意味的形式”表現(xiàn)。這種切入當前社會關切的青少年教育問題的擔當精神值得稱道,它所表現(xiàn)的主題與我們這個時代社會有血有肉地連接起來,乃屬為事所發(fā),合時而作。作品以散發(fā)著淡淡清香的梔子樹和梔子花,比喻天真無邪、處于青春成長中的大、中學生,“風”則隱喻社會轉型時期各種風生水起的社會風潮和審美風尚。這部長篇小說試圖以人物的情感心理的發(fā)展為主線,適當糅入夢幻、意識流等手法,是一部視域相對擴大了的青春文學小說,從社會、學校、家庭等多個場域側面,揭示中學生在成長中的情感與心理問題,讓讀者在扼腕感嘆之余產(chǎn)生反思。
《風中的梔子樹》來源于生活,也具備了小說的基本要素,但若以文體的小說性來要求,讀后也許會覺得,作品寫得有點直白、外露,作者不太擅長和讀者捉迷藏,筆法也欠缺含蓄。在語言上,一代新潮人物應有的時尚、尖新、俏皮、鮮活話語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展示。此外,在材料的取舍上也顯得有些臃腫和松散,還可以更集中一些。對初次介入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作者,也許有些苛求了。盡管這部長篇小說存在著一些問題,但客觀地說,它仍是迄今為止的一部凸顯當下沿海特區(qū)青少年成長主題的長篇新作,是作者從文學研究、教育專業(yè)向文學創(chuàng)作、小說寫作崎嶇道路上的艱辛跋涉與跨界試水,其文體探索精神值得肯定。